大学生毕业生余文杰志愿到乡村当老师,但是他一到达就发现环境比想象的要恶劣得多,村长对城市里来的老师也有偏见。余文杰通过和学生的接触,与他们产生了深深的感情,也和其他老师产生了友谊。就在这时,周松老师要离开学校,而校长由于儿子的疾病无暇工作,余文杰承担了学校的重任。校长为了给孩子治病连夜出走,学校由于办学条件不够面临被撤销,在余文杰的坚持下,学校保住了。但是余文杰必须离开,去寻找更多的志愿者。就在走的前一天,余文杰发现周松老师回来了。村长也理解了他。第二天,余文杰离开山村小学,踏上了新的旅程。
农民工李振业为了圆自己没有实现的大学梦,一家三口来到城市里好几年了,他把希望全都寄托在自己的女儿倩倩身上。倩倩在市里一所重点中学就读,这是一个贵族学校有不少干部、大款子弟。学校费用很高,李振业起早贪黑地靠一辆人力三轮车为一家三口的生活奔波劳碌。他每天清早用三轮送女儿去学校,他不放弃任何一个挣钱的机会,哪怕是拣一个学校门口被丢弃的饮料瓶。倩倩对爸爸的行为皱着眉头,生怕同学知道那个蹬三轮拣瓶子的人就是自己的爸爸。她在同学面前说自己的父亲是个经理,而这个送她的人是她家的一个亲戚。李振业对女儿充满关爱对女儿的想法一无所知。李振业拉活儿不计较报酬多少,只要有活儿,能挣多少是多少。有时遇到刁蛮的顾客他也忍耐到底。倩倩班里转来一位同学叫林杰,父亲是一个企业家,家庭条件优越。很快他们就成了好朋友。一天,老师给大家留了一份特殊作业:为了培养同学们的表达能力,班上要举行一次演讲比赛,主题是《讲一讲生我养我的父母》。倩倩陷入了沉思,她不知道该怎么完成。倩倩不想让同学知道自己的爸爸是三轮工,于是开始拒绝父亲每天接送。倩倩的同学干部子弟芳芳鼓动她也买一个mp4,并说这是身份的象征。倩倩为了满足虚荣心,回家向父母提出要买mp4。李振业为了女儿更好地学习,没日没夜地辛苦干活。林杰约倩倩芳芳和一男生周末去钓鱼,倩倩欣然同意。为让女儿玩好,老李把自己身上仅有的三十元钱都给了女儿。但一次偶然的机会,李振业得知女儿不愿承认自己是她的父亲,十分难过。就在此时他又发现自己的三轮车不见了,这一天中发生的事让他承受不住,忍不住爆发了出来。看着爸爸失落的样子,倩倩的脸像火烧一样。第二天倩倩给父母留下一封信,信中说承认了自己的虚荣,她要出去打工挣钱,然后再考大学,实现父母的愿望。她离家出走了。李振业到处寻找女儿。倩倩来找林杰借钱,林杰告诉她自己的爸爸也是农民,也是一个什么都干过的农民工,在林的劝说倩倩决定回家。教室里,在同学热烈的掌声中倩倩走上讲台。她演讲的题目是《爸爸的三轮车》。第二年,倩倩考上了一所理想的大学,学费的一半是爸爸蹬三轮挣来的,另一半是银行的助学贷款。 一张含泪的脸悲情地唱着:爸爸的三轮转啊转,白转到黑早转到晚,转的是爸爸的血汗,转的是爸爸的辛酸,转的是爸爸的期盼…… 歌声中闪过一张张同学凝神的眼、伤情的脸。
川之上,国有殇。“5.12”汶川特大地震,牵动着国人,震惊着世界。 本剧的关键词突出“灾难—青春—责任”。要实现这三个词的关联,却要跨越重重的障碍。考验,接连不断的考验;抉择,生死时刻的抉择。影片以递进式的情节设计,始终以江嘉川、唐静、李小森、赵明明,包括支队长和救援官兵、青年志愿者群体等人的思想、语言、行为贯穿对三个关键词的升华。具体体现在责任的升华、爱情的升华、信念的升华、人性的升华、生死的升华,且每一个升华都随事件的发展变化自然奔涌,直到最极致的顶峰——用生命和责任为美丽青春作出最完美的注脚。基于2008年在抗震救灾和奥运服务中青年志愿者展现出来的风采,影片对青年志愿者群体的力量进行了恰如其分的颂扬和渲染,而剧中设计的毕业实习大学生,作为青年志愿者的青春形象与唐静等人成为灾后青年志愿者群体的一员,尽管笔墨不多也将紧扣美丽青春的主题,将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